【德育实践】笔绘千年,让文化传承在笔尖“活”起来——国科共青城实验学校

历史文物与少年创意相遇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这个假期,国科共青城实验学校七年级的同学们用一幅幅精心绘制的手抄报,将一件件承载中华文明密码的文物“搬”上纸面。他们以博物馆为课堂,以文物为媒介,在笔墨丹青间对话千年文明,传承中华文化。
一幅手抄报,一次穿越时空的交流。国科学子的笔触或许尚显稚嫩,但每一抹色彩都在倾诉对中华文明的热爱,每一段文字都在传递着文化自信的底蕴。

后母戊鼎的厚重典雅、四羊方尊的精美、大克鼎的铭文故事、青铜爵的精巧、曾侯乙编钟的庄重肃穆、双面神人青铜头像的神秘等青铜器,在同学们的画笔下被细腻还原,青铜器的冷硬与少年的热情在此交融。








“纵目向天”的青铜面具、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、造型怪异的古蜀人……同学们以手抄报模拟“考古现场”,用色彩与线条揭开三星堆文明的面纱。




兵马俑细致的甲胄纹路、逼真的发髻、肃穆的神情,还有单膝跪射的士兵俑……学生们用画笔在纸上“复活”了地下沉睡千年的大秦战士。


青花瓷的素雅清韵,搭配景德镇的龙珠阁建筑,立体绘制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,尽显轻盈透亮,同学们不仅呈现瓷器之美,更串联起“瓷都”的历史脉络,展现中华匠心的代代传承。




这份德育作业将历史从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可见可触的文化基因。同学们在搜集资料、构思创作的过程中,不仅提高了审美素养,更深刻体会到了“何以中国”的深层含义。


“画中华缠枝纹薄胜玉壶,让我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,感受到古代工匠的匠心精神,也增强了文化自豪感。绘画过程中,线条勾勒、色彩搭配、细节塑造都提升了我的绘画技巧,同时培养了耐心与专注力。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,更是与历史对话,感悟文化传承的宝贵经历,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。”
“正是过往的历史塑造了今天的我们。当我们凝视那些历经千年的文物时,才能深刻理解曾经的辉煌。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。因此,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份来自古人的财富。”
“文物承载着文化的精髓,同时也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与艺术。它们是先辈智慧的结晶,是当代的宝贵财富,它们应当得到传承与发扬。历史的每一点痕迹,我们都应铭记,不容遗忘。”

他们的作品,如同一扇扇窗,让我们窥见了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绚烂。每一笔、每一划,都凝聚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,也展现着他们独特的创意与视角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,讲述着历史的故事,让古老的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

文 字:钟伶艳
图 片:七年级
编 辑:付 钰
责任编辑:于尊厂
审 核:周 鹏
监 制:邹小钊